这些担忧不无道理,但也没有必要谈“碎”色变。
一个人认识世界、获取知识的过程,难道不是从利用零星的时间、获取碎片的知识开始的吗!东汉末年的董遇,就是提倡读书百遍、其义自见的那个学者,他是如何读书的呢?利用“三余”时间。冬天,没有多少农活,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,读书;夜间,不便下地耕作,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,读书;雨天,没有办法出门干活,这是天气变化带来的一种空闲时间,读书。这些时段,或长或短,获取的知识肯定也是零碎的,但不妨碍他成为汉献帝的老师,成为时人眼中的“儒宗”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,他说自己平生文章大多是“三上”之上思考出来的,“三上”指的是马上、厕上、枕上。由此可见,碎片化的时空、碎片化的知识,不是影响我们取得成就的决定因素,而且还是必须的步骤之一。
关键问题在于,我们如何处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?
|